傣族舞蹈有什么種類?
傣族舞蹈種類繁多。西雙版納傣族稱舞蹈為“凡”。民間舞蹈有:凡婻諾、凡光罕、凡光、哈凡、凡整。凡婻諾以模仿禽類動作為主要特征,包括孔雀舞、鷺鷥舞、斑鳩舞等。凡光罕是以鹿的模具作為道具而表演的獸類舞蹈,此外還有獅子舞、大象舞等。凡光為鼓舞,舞蹈者挎鼓或擊鼓而舞,自己為自己伴奏,僅限于男性表演,在民間流傳極廣。常見的鼓舞有嘎光鼓舞、象腳鼓舞、大鼓舞等。哈凡為邊歌邊舞的集體性舞蹈,常見的有《依拉賀》和放高升舞,多在節日期間結群表演。凡整為武術舞,其中包括拳術舞、棒術舞、刀術舞等。表演時常敲擊鼓、铓、镲等打擊樂器伴奏。表演者的步伐、節奏應與鼓點協調,具有娛樂和自身防衛等特點。除了以上幾種有統一名稱的舞蹈外,民間還有一些反映生產、生活和風俗習慣的舞蹈,常見的有帽子舞、扇子舞、花環舞、花棍舞、蠟條舞、荷花舞等,其特點以舞蹈動作表現傣族生活的某些側面,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在種類繁多的傣族舞蹈中,孔雀舞是人們最喜愛、最熟悉,也是變化和發展幅度最大的舞蹈之一。每年的佛教節日和迎接新年時,都要表演孔雀舞。
傣族有什么民間樂器?
傣族民間樂器有嘎臘薩、玎、篳、多洛、象腳鼓、铓、排铓和傣镲等。傣族的特色樂器葫蘆絲是舌簧樂器,用循環換氣法能持續發出五度音程,音色優美、柔和、圓潤、婉轉。在月夜的竹林或傣家竹樓里,能給人以含蓄、朦朧的美感,而吹出的顫音尤如抖動絲綢那樣飄逸輕柔。全國著名的作曲家施光南創作出《月光下的鳳尾竹》樂曲,使葫蘆絲音樂風靡大江南北。象腳鼓因鼓身形似象腳而得名,常與铓鑼、傣镲組合在一起,廣泛用于歌舞和傣戲伴奏。嘎臘薩是竹制、吊橋形的敲擊體鳴樂器。玎是彈撥弦鳴樂器,傣族青年戀愛時經常彈奏,有“愛情樂器”之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