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一是什么日子
每年二月初一,是滿族的吃肉節;是仡佬族傳統的“敬雀節”節日;是瑤族人的趕鳥節。古代滿族人沒有歷法,自古與中原王朝一致,因此許多節日與中原一樣,但由于地域差異和文化差異又形成自己的特色。與漢族不同的是,滿族人來自東北白山黑水地區,那里的春季物候到農歷二月才出現,所以把二月初一的中和節作為春天的開端,俗稱“吃肉節”。另外漢族人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而滿族人不但女人可以參加家里臘月二十三的祭灶活動,在吃肉節的祭禮擔當中饋,所謂“家有萬事,主持一人”,所以無論是在皇宮中的皇后還是家庭主婦,均認為這是她們的天職。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當地的仡佬族人過著非常平定、自在的生活,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擾亂了整個村寨的平靜,仡佬先民部落內部發生了一次嚴重的瘟疫,四處尋醫問藥無果,先民紛紛染病身亡,在整個村寨即將面臨滅頂之災的時候,在二月初一這一天,一只神鷹叼來一棵仙草,放在一仡家的堂屋的桌子上,這家病得輕的人就試著吃了一點,立覺病體輕松,就將這棵仙草分給寨內病人吃,結果病的人都好了,因為神鷹為他們送來了靈丹妙藥,在危難之際挽救了整個村的村民,從此為了紀念挽救他們于危難之中的神鷹,將它作為圖騰,并世代傳承下來。所以仡佬敬雀節也叫敬鷹節。
每年二月初一,是瑤族人民的“趕鳥節”。年年的這一天,不管天晴還是下雨,瑤家山寨的男女青年一伙伙、一群群聚集山頭,甜蜜地對唱情歌、山歌、猜字歌、謎子歌,從日出到月起。渴了,喝一捧清泉;餓了,吃幾個粑粑。鳥雀忘了歸巢,唱歌人不想回寨,直到夜露濕透了頭帕,他們才男送女,女送男,送過嶺,送過山,送一程唱一段,快進寨門了,才含情脈脈,依依不舍地分開。這一天;青年們忙著趕會對歌,尋找知音,老年人便在家里,把連夜舂出的糯米粑粑,捏成銅錢大小,戳在竹枝上,名叫"鳥仔粑",插在神壇邊或堂屋旁,說是鳥雀啄了粑粑,就會把嘴殼粘住,再也不會糟蹋五谷了。到晚上,瑤家人還走村過寨地串火塘,品嘗各家的"鳥仔粑",祈禱不生天災人禍,辛苦一年能有一個好結果。
二月初一不能干什么?
農歷二月初一習俗: 探春
農歷二月初一,自此開始郊游探春。欣賞早春景物的時節已到,《天寶遺事》載:“都人士女,正月半,乘車跨馬,于郊野中,開探春之宴。”南宋臨安也是如此,《武林舊事》載:“都城自過收燈貴游,巨室皆爭先出郊,謂之探春。”蘇軾有詩道:“東郊欲探春,未見鶯花跡。”
農歷二月初一習俗:裁度
農歷二月初一,官場、民間皆以刀尺等各種標準度蚤衡器互相騰送,亦有互送百谷瓜果良種。此日在唐宋時叫作中和節,唐德宗時,因宰相李泌的請求,在當日賜大臣、外戚尺子,稱之為裁度。民間,人們在青色布囊中裝人百谷瓜果的良種互相贈送,名曰獻生子。
這一天,鄉間釀造春酒,用來祭祀勾芒神,祈禱豐年,并互相以刀尺贈送。百官進獻農書,以示求實務本。唐代的官員在京城西安東南角的江曲設宴,士庶都可以遨游其間,彩握翠禱,匝于堤岸,鮮車健馬,比肩系毅,盛極一時。此風一直延續到宋朝也未曾泯滅。
刀尺是女紅的必藉工具,人春之后風和日麗,除了游覽景觀之外,女子也樂于裁制春衣,忙于針線。本日用精美的刀尺相贈,符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意思,也是提倡女紅。
農歷二月初一習俗:挖溝渠
農歷二月初一,古代地方官員視察農田溝漁,所謂溝渠即田間水道。春秋子產輔佐鄭國的時候,廣闊溝渠,于是人民富裕,糧食充足,國家大治;戰國李冰看守蜀地,開鑿渝山離堆,灌溉農田萬億,因此蜀地號稱天府。
秦國重用水工鄭國,開鑿譯水引為溝渠,關中從此成為沃野;楚國有令尹孫叔敖,修筑期思陂,決期思之水而灌雩婁之野,安徽北部從此難遇兇年。以上幾條典故。都說明了水利對于農業的重要性。
農歷二月初一習俗:禁殺益蟲
農歷二月初一,過去民間禁止殺害益蟲。所謂益蟲。既有直接有利于人的,如蜜蜂、家蠶等,也有通過捕食害蟲而間接有利于人的,如蜻蜓、蝗螂、蛆娜等。
農歷二月初一習俗:護生
農歷二月初一,過去民間不使用雌性動物作為祭祀的犧牲,不伐木,不覆巢,不捉幼獸。獸類的交配期,大多都在春季,此時避免田獵,是為了保護物種的繁衍生息。此時祭祀的犧牲禁止用“耽”(即雌性動物),是恐怕連累到母親胎中的幼仔。
另外,此時正值鳥兒剛把卵產在巢內孵育,禁止碩巢,此舉源自古代的“弋不射宿”(即不殺害已經歸巢的鳥);剛剛出生的獸類叫作度,古人射獵,不取度子,意在使其能綿延不絕;入春之后,樹苗勃發,枝繁葉茂,此時應禁止砍伐,防止牛羊踐踏,嚴禁奸徒盜竊,以幫助樹木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