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時地利人和,今秋又是大豐收。”韓鳳香笑著說。
“80后”韓鳳香現任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鳳凰山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14年來,她帶領村民科學種田,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截至目前,合作社入社人數達到158人,平均每年吸納就業60人以上,有效幫助脫貧戶養殖增收。
14年來,韓鳳香帶領村民科學種田,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韓鳳香供圖
韓鳳香也因此登上了2024年第二季度“中國好人榜”。
梨樹縣位于松遼平原腹地的黃金玉米帶,是全國產糧大縣。作為土生土長的梨樹人,韓鳳香大學畢業后便決定返鄉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當時,過于分散的耕作方式使大規模機械化生產無法運作,先進的農業技術和農田基礎設施建設也不能推廣。
為改變這種狀況,韓鳳香打算用土地集約化的模式打開新局面,帶領鄉親們增收。2010年3月,韓鳳香用家中積蓄和借、貸款購置大中型農業機械設備30多臺,創辦了梨樹縣鳳凰山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
立社之初,村民們都不相信合作社能成功,只有5名農民入社。韓鳳香沒有灰心,向觀望的鄉親講解自己將要實行的土地集約化和“雙保全統”模式,即保糧食產量不低于、生產資料價格不高于周邊數,合作社統一供種、供肥、播種、植保、收獲、銷售。
“我用最通俗的語言向大家解釋整個生產環節合作社如何管理,怎樣解決土地細碎化等問題。”韓鳳香回憶,在她的發動下,越來越多村民加入進來,合作社初具規模。后來,經過農技專家的指導,韓鳳香開始在合作社大力推廣秸稈覆蓋還田的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模式。
到了秋天測產時,保護性耕作模式比傳統種植的產量高出不少。“鄉親們徹底信了,跟著我奔豐收、求高產。”韓鳳香說。
如今,韓鳳香所在的合作社生產規模已從一個小隊擴大到2個鄉鎮的9個村,每公頃農田可多產糧800到1000斤,每公頃土地增收2000余元,社里的農機手、飼養員年收入達5萬元以上。
眼下,梨樹縣鳳凰山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積極助推秸稈覆蓋還田的黑土地保護性耕作向縱深發展。社員們從會種地到“慧”種地,可以熟練操作無人駕駛拖拉機、無人植保機、智能免耕播種機等設備,一代新型農民已在黑土地上成長起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