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發生溺水事故的特點是什么?
1、多發在游泳技能半生不熟的學生群體。
2、多發生在城鎮和農村地區的無人看管的河、池塘、水庫、水坑等野外水域。
3、多發生在學生自行結伴游玩的過程中,有的是結伴下水游泳溺亡,有的是失足落入水中,有的是為救落水同伴致多人溺亡。
4、多發在低年齡段,以中小學生居多,“留守兒童”發生的溺水事故比較突出。
5、中小學生溺水死亡事故多發生在夏季、節假日和放學后,小學畢業會考、中考、高考等畢業考試結束后尤為突出。
學生發生溺水事故的原因有哪些?
(一)安全意識淡薄,自控能力及自護自救能力差
發生溺水事故的學生大多只有8-14歲。學校每年都要開展防溺水的安全教育,班主任時常也會警告學生不要私自下河溏游泳,少數學生,特別是男生因“好奇、好玩”不能自我約束和控制,以“只洗一會兒”為由結伴下河游泳發生安全事故;部分學生安全意識不強,到水庫邊或者池塘邊等危險地帶戲水玩耍,不慎跌入深水區,導致悲劇的發生;少數學生面對溺水危險,盲目施救或因過度害怕不敢呼救,錯過最佳救援時間。
(二)看護監管缺失
兒童發生溺水事故以節假日、雙休日居多,特別是近兩個月的暑假需要家長對子女進行有效監護,一部分父母忙于生計外出務工對子女缺少直接的監管護理,而照管子女的長輩溺愛孩子,對孩子進行不安全行為和危險游戲,難以正確教育和引導;另一部分家長,特別是農村家長,自身文化素質較低,缺乏安全常識,對孩子私自游泳帶來的危害認識不夠重視,且疏于對子女的管理,子女去哪兒了,干什么了都根本不知,很多家長直至晚上孩子未歸或社區、村組出事電話找上門才慌著找孩子。
(三)游泳本領不夠
在游泳技術要成不成、半生不熟時刻,學生入水勤練求盡快熟練,結果在技術不佳、技術失誤者或者體力不支、心理慌亂等意外而導致溺水。
(四)水庫、池塘等水域缺乏安全管理
隨著新農村的建設,鄉村山坪池、養魚塘的情況不斷增加,加之城鄉結合部、農村鄉鎮內水庫、河流較多,這些水域大多管理無效,無安全警示的標語、標牌,無人看守巡查,但這些地方是溺水事故的多發地帶。
(五)社會缺少對學生溺水安全的關心
學生發送溺水事故的地帶多數在上下學路途中,會有行人經過或附近有村民勞動,但很多人對學生游泳熟視無睹,少有人去制止或通知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