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是我國重要支柱性產業,汽車及其制造、服務產業鏈增加值占GDP比例約為6%—7%,是對經濟帶動最大的少數幾個產業之一。隨著產業邊界和外延的不斷延伸,汽車對經濟轉型、社會發展、百姓生活的影響不斷加深。
汽車是“改變世界的機器”、推動社會進步的車輪,汽車消費對社會的影響,已遠超出汽車產業本身。筆者認為,應跳出汽車看汽車,站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汽車社會的角度來看待汽車產品、看待汽車制造業、看待汽車產業。
引導汽車產業平穩有序轉型
低碳化/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國際化是汽車產業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方向,低碳汽車、電動汽車、智能網聯汽車代表了汽車產業的新質生產力。筆者認為,汽車產業轉型的關鍵就是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以創新和引領為基本特征的高質量發展。
未來5—10年,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國汽車產業進入規模化國際布局階段,汽車發展相關產業鏈供應鏈、科技、貿易、海外利益等安全形勢必將日趨復雜嚴峻。
從產業自身看,汽車強國建設進入攻堅期和窗口期。汽車與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相關技術加速融合,低碳化/電動化向縱深發展,自動駕駛汽車將逐步實現大規模商用,低碳汽車/電動汽車融匯新能源、新材料和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多種變革性技術,推動汽車從單純交通工具向移動智能終端、儲能單元和數字空間轉變。在此背景下,汽車產業正進入以汽車屬性變革為核心的產業和服務生態重構階段,包括整車格局、產業鏈、資本結構、市場格局、使用條件和服務體系、汽車政策法規等重構,重構意味著變革,對傳統產業、傳統體系、傳統布局、傳統治理的沖擊和影響顯而易見。
汽車產業結構的重構,是新舊發展動能轉換的結果,也是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然結果,但我們也應看到,轉型的任務極為艱巨,蘊含的風險和面臨的挑戰也非常突出,這需要國家層面從國家發展大局和產業發展實際出發,明確汽車產業發展的總體目標和中心任務,對汽車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做出總體設計和安排。這其中,很重要的是處理好先立后破與統籌兼顧、傳統賽道與新興賽道、搶位發展與錯位發展、科技自立自強與高水平對外開放、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關系,關鍵是處理好內燃機汽車萌發新枝與智能電動汽車換道超車的關系,引導產業鏈企業強化創新驅動,搶抓機遇應對風險挑戰,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
建立公平、開放、便利的汽車消費環境
汽車不僅是一種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還有著安全、綠色、公平、文化、娛樂、文明等多重意義。汽車大規模普及,已經對社會各個方面產生重大影響。汽車消費環境是指與用戶購買、使用汽車相關的各種外部因素的集合,包括政府的消費和使用政策,汽車銷售和服務體系,后市場相關服務,汽車使用相關的軟硬件設施等。汽車消費環境直接影響消費者的購車選擇、買車和用車體驗。
2023年底,我國民用汽車保有量3.29億輛,居世界第一位,千人汽車保有量233輛,未來汽車普及率將更高。從汽車社會的角度看,目前至少存在如下的問題和不足:
一是城市布局和結構不合理,道路交通相關軟硬件不適應未來汽車發展需要。二是資源、能源、環境等約束依然比較強,汽車制造和使用消耗各種資源(如金屬和非金屬材料、各種能源等),汽車消費必須考慮到自然資源、生態的承受能力。三是汽車消費使用多個環節還存在不少痛點堵點卡點,通過改革的方式擴大消費仍然有很大潛力。四是汽車消費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著貪大厭小、顯富比闊、追求奢華的不科學的消費觀念,存在非理性消費、不文明使用等現象。
筆者認為,構建和諧汽車社會,核心是建立科學完善、公平開放、法治文明的汽車社會治理體系。首先是要建成統一開放、高效規范、成熟完善、法制保障的汽車流通和后市場服務體系,實現買得放心,用得舒心。其次是優化城市結構和布局,建設安全便捷、暢通高效、綠色智能的道路智慧交通體系。第三是大力引導和鼓勵消費者購買和使用小型、綠色低碳、智能網聯的汽車產品。第四是在全社會樹立節約消費、綠色消費、文明消費的理念,并消除區域市場壁壘,實現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
筆者認為,推動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汽車消費與汽車社會和諧發展,建設汽車強國,從政策上來說,核心是建立適應新形勢新要求的制度環境和監管環境,實現汽車產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里面很重要的就是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的、覆蓋汽車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法律體系和集約高效的管理體系;建立創新引領、開放包容、統籌發展與安全的產業政策體系;此外,還要努力在相關國際規則制定和協調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作者吳松泉,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長期研究汽車產業和政策,現就職于中汽中心中國汽車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