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災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么消亡的?
蝗災主要是因為干旱的氣候引起的。因為干旱的環境很適宜蝗蟲的生長、繁殖和存活,含水量在10-20%的土壤最適合蝗蟲產卵。于是,大量繁殖的蝗蟲迅速生長,就形成了破壞農作物的蝗災。
蝗蟲較強的生存和繁殖能力:蝗蟲不僅對環境有較強的適應能力,而且對卵也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如果一只雌蝗蟲在適宜的環境下每20天產卵一次,每次產卵可達到200-300粒。雖然蝗蟲的壽命通常只有3個月或不到2個半月,具有如此強大的繁殖能力,但它們也可以產卵4至5次。如果當地不采取有效措施,很可能造成蝗災。
蝗蟲有毒為什么鴨子能吃?
眾所周知,鴨子是由綠頭鴨和斑嘴鴨雜交后馴化產生的,這兩種鴨的食譜中其實都包含了蝗蟲,也就是說鴨子本身就是蝗蟲的天敵之一。
其次,無論是苯乙腈還是氰化氫對于大多數的脊椎動物來說都是劇毒類的,一只鴨子吃幾只蝗蟲還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吃多了,鴨子照樣要嗝屁,畢竟拋開劑量談毒性就是耍流氓。
而鴨子真正的作用其實在于驅趕,由于蝗災時,蝗蟲群的破壞力是非常強的,它們能在短時間內將一片莊稼啃到寸草不留,而鴨子如果在這片莊稼地里,那么它們會對蝗蟲起到很好的震懾作用,使得蝗蟲不敢過多的停留,畢竟毒性能讓它們盡可能的避免被吃,但是遇到天敵主動的躲避依然是本能。
也正是因為這樣30000只鴨子去滅新疆的蝗災時,才用了足足三個月,它們的策略就是不斷的驅趕和轉移。當然,牧鴨治蝗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只是它只局限于蝗災形成之前,由于蝗災形成前,會在區域內有大量的蝗蟲出現,此時這些蝗蟲還沒有產生基因突變,這時將鴨群趕過去,鴨子們就能真正的飽餐一頓,順便將蝗災扼殺在搖籃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