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面景區有什么歷史?
清道光年間,這里設有炮臺,第一、二次鴉片戰爭,這里留下了抗外御侮的光輝業績,1963年9月7日沙面進行基建時,還挖出了兩門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的廣州城防炮,一門是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在佛山鑄造,重六千斤。這兩門炮至今仍然陳列在沙面面對白鵝潭的岸邊。它將作為廣州人民抵抗帝國主義侵略的見證,永垂于后世。
1840年英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1842年清政府被逼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英國從此打開了武裝入侵中國的大門。1856年英、法帝國主義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1857年(咸豐七年)英、法聯軍侵犯廣州,廣州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抵抗。1858年(咸豐八年)英法聯軍北陷大沽,進迫北京,清政府屈膝投降。同年廿六,廿七日咸豐帝派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為全權代表,與英、法分別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
1859年在廣州的英、法國,陰謀在廣州建立侵略基地,他們看中了沙面這面對白鵝潭、進可攻、退可逃的有利地形。由英國官方人物叫柏克的,出面向清朝在廣州的政府交涉,強迫清政府在沙面北面,用人工挖一條寬四十米,長一千二百多米的小涌(即現沙基涌),與陸地分開,使沙面成為一個小島。同時,在沙基涌北面開辟道路,定名沙基,俗稱鬼基(現六二三路),并建東、西二橋來往沙面。他們又迫令清政府拆除沙面沿岸各炮臺,將防城炮及炮臺基石投江中,并加填沙礫土石,修筑堤岸,作為他們居住,經商之地。這一工程耗費達白銀二十多萬兩,全部由清政府撥款開支。1861年9月3日(咸豐十一年七月廿九日)英、法國又強迫清政府簽訂《沙面租借條約》。英國占有沙面以西8成租界,約264畝,余下東面約66畝歸法國占有。兩國各自范圍內均有一橋與中國大陸(華界)相通。規定沿沙面河涌寬90英尺,貼近沙面的45英尺范圍屬于沙面租界。中國船只不能停泊。至19世紀末,沙面租界已經成為一個擁有各種公共設施的獨立于廣州城的城區。
沙面景區的建筑風格是怎樣的?
沙面島上有150多座歐洲風格建筑,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風格建筑,是廣州最具異國情調的歐洲建筑群。沙面大街2號-6號的樓房,俗稱紅樓,原是海關洋員華員俱樂部,高三層,紅磚砌筑,南面和北面建有尖頂閣樓,仿19世紀英國浪漫主義建筑風格;沙面大街54號的建筑,原是匯豐銀行,仿西方古典復興建筑風格,高四層,二層的外墻砌有通柱到三層頂,在西南面樓頂建有穹窿頂的亭子;沙面大街48號的樓房,是最具代表性的券廊式建筑,高三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四周的走廊均為券拱形,外墻刷水洗石米;沙面大街14號的露德天主教圣母堂,規模雖小,結構簡單,但在其入口處仍然為仿哥特式。
新古典式
特點是模仿西方古典復興手法,追求雄偉、嚴謹。一般以粗大的石材砌筑底層基礎,以古典柱式和各種組合形式為建筑主體,加以細部裝飾。如沙面大街54號的匯豐銀行,平面規整,立面處理采用不同的柱式組合,轉角處頂樓為小遜頂,底層入門處為裝飾性的門框及圓窗。沙面南街18號的法國東方匯理銀行、沙面南街60號的英國圣公會也是新古典主義作品。
折衷主義式
19世紀上半葉至20世紀初,西方流行折衷主義風格。折衷主義建筑任意模仿歷史上各種建筑風格,或自由組合各種建筑形式,不講求固定的法式,只講求比例均衡,注重純形式美。由于折衷主義建筑往往在古典等風格上加上巴洛克裝飾,故也可稱為新巴洛克式。沙面英國領事館以及沙面英國亞細火油有限公司、沙面偽招商局都屬折衷主義式。
券廊式
其特點是平面簡單,立面是連續的拱廊組合,形式簡潔,線腳明朗而無其他裝飾。這種形式是西方建筑傳入東南亞后適應當地氣候而產生的,故稱為殖民地式。沙面大街48號即為此式典型代表。
仿哥特式
沙面大街14號的露德教堂是梁柱結構。外形仍仿哥特式,具有哥特式風格。哥特式建筑(英語:Gothic architecture),或譯作歌德式建筑,是一種興盛于中世紀高峰與末期的建筑風格。它由羅曼式建筑發展而來,為文藝復興建筑所繼承。發源于十二世紀的法國,持續至十六世紀,哥特式建筑在當代普遍被稱作“法國式”(Opus Francigenum),“哥特式”一詞則于文藝復興后期出現,帶有貶意。哥特式建筑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門、肋狀拱頂與飛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