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澇保收面積是什么意思?
旱澇保收區是指遇干旱可灌溉,遇洪水可排放的有效灌溉面積。灌溉設施的抗旱性應根據當地不同情況達到30到50天,適合發展雙季稻的地方應達到50到70天。治澇防洪一般達到20年一遇的有效灌溉面積標準。無論旱澇,都能保證豐收,人民生命財產得到保障。這是我們中華傳統民族古老的智慧,廣泛應用于農業和城市給排水管理系統。旱澇保收可以保護人民的生命和財產,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旱澇保收區一般是指在發生旱澇災害時,按照一定的設計標準建設水利設施以保證高產穩產的農田區域。灌溉工程控制范圍內,根據設計保證率和灌溉進度可灌溉的耕地面積。其實這兩個概念相似但又不同,旱澇保收的地區不僅要有灌溉系統,還要有排水系統。然而,確保灌溉面積只強調灌溉水利系統。
旱澇保收的方法包括提高森林覆蓋率,修建水庫和河網。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建設河網,這也是最大的投資部分,因為河網有大量的儲蓄和方便的水資源配置。密集的人工河網可見于長三角、珠三角、北京、上海和西歐國家。
在沒有河網的地區,由于供水空間不足,容易發生洪水、干旱和城市缺水,嚴重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目前,陜西、河南、山東和河北對“旱澇保收”體系的投入問題嚴重程度不足,容易導致發生發展城市進行洪澇、干旱和缺水。這主要是由于人水和諧意識的單薄導致的。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和"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到2020年,要建設耕地8億畝,建設集中、邊疆、抗旱、防洪、穩產穩產、生態友好型農田10億畝。這是可以提高我國農業發展綜合生產管理能力和保障我們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是推進中國農業供給側結構進行改革的重要抓手,是增強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也是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研究內容
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要以保障糧食基本自給、糧食絕對安全、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為目標,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以固定基本農田、糧食主產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為主線,加強籌資整合,增加投入,建立健全協調推進機制,提高建設水平,豐富建設內容,加強建設后管理和保護。在具體工作中,一定要堅持統籌兼顧,完善機制,加強監管;突出重點;負責分工和協調推進;多元化投資和社會參與。
旱澇保收面積怎么算?
1、在有效灌溉面積中,灌溉設施齊全,抗災能力較強,土地肥力較高,遇到較大的旱澇災害,能保證遇旱能灌、遇澇能排的耕地面積。
2、就是不管有旱災還是洪澇發生了,一年下來還是有收成,能夠保證不受這些因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