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重慶市武隆區雙河鎮木根村,環顧四周皆是高山,山谷間鋪滿現代化的溫室大棚,一個個青紅相間的高山番茄掛滿枝頭,有農戶正在將成熟的番茄及時采摘下來。這里是武隆高山番茄谷的核心區。
圖為村民正在武隆高山番茄谷采摘番茄。梁欽卿 攝
11日,由重慶市政協辦公廳、重慶市委宣傳部聯合組織的“凝心聚力巴渝行”媒體采訪報道活動走進武隆區,挖掘當地政協助推地方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等工作。
武隆地處武陵山區,海拔高、生態環境良好、立體氣候明顯、光照充沛、晝夜溫差大,適宜發展高山農業產業。
雙河鎮的槽谷地帶尤其適合大面積種植高山番茄,因產品質優味美深受消費者青睞,便有了“番茄谷”的美稱。當地還從日本、荷蘭等國家引進上百種優質番茄品種,惠及農戶2萬余人。
圖為武隆高山番茄谷培育的“天使之唇”番茄品種。梁欽卿 攝
武隆區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武隆區基層委員會主委張春玉表示,高山番茄谷的發展也曾出現過困難。2022年12月某日,天空下著大雪,她來到木根村村民黃遵慶的家里,火塘邊還圍坐著幾位當地蔬菜種植戶。
黃遵慶是當地蔬菜種植大戶,在得知政府引進公司種植番茄后,一直心存顧慮:引進公司后大棚能否返租給村民種植,種子肥料是由公司統一負責還是村民自行支付,技術人員能否保證隨喊隨到,如果因技術指導不到位而產生的損失由誰負責。
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他,也同樣困擾著當地其他種植戶。
面對這些問題,張春玉給村民們仔細算了一筆賬:之前村民種白菜、土豆等農作物,每畝地除去成本后只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自行種植番茄除去成本每畝地最高只有7000元收入;如果引進公司大棚種植,每畝不但能增產5000斤至1萬斤,加上土地出租、給公司務工等收入,村民每年至少能增收1萬元,而且有引進公司托底,還不用擔心種子、肥料的購買以及種植技術和產品銷售。
就是這樣一場普通的拉家常,在政協委員與村民面對面的協商過程中,村民對于番茄種植的疑慮完全打消了。
圖為武隆高山番茄谷。梁欽卿 攝
如今,雙河鎮有番茄種植面積1000余畝,未來三年計劃擴大種植規模至2萬畝。雙河鎮以高山番茄為核心的高山蔬菜產業年產值達2.15億元,全鎮共實現農業產業總產值3.35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11元。
武隆還與重慶市科研院所和高校進行深入合作,在雙河鎮共同建成了重慶市武隆區高山蔬菜研究所,廣泛開展高山蔬菜新品種、新技術、新設施、新模式的試驗研究。目前,僅高山番茄新品種就已成功培育近300種。
張春玉表示,武隆區未來將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加快構建武隆高山番茄的產業大腦、未來農場和未來市場,推動番茄產業高質量發展,讓村民的日子也跟一顆顆番茄一樣越過越紅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