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術是畢升發明的。
北宋的平民發明家畢升總結了歷代雕版印刷的豐富的實踐經驗,經過反復試驗,在宋仁宗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制成了膠泥活字,實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
活字制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準備好足夠的單個活字,就可隨時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時間。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復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間小,容易存儲和保管。這樣活字的優越性就表現出來了。
造紙是蔡倫發明的。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制造絲織品的經驗的基礎上,發明了用樹皮、破魚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
這種紙很便宜,質量高,原料又很容易找到,所以逐漸被普遍使用。至東晉末期,紙的使用已經完全普及,并逐漸傳至周邊各國,大大提高了紙張的質量和生產效率,擴大了紙的原料來源,降低了紙的成本,為紙張取代竹帛開辟了前景,為文化的傳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關于蔡倫發明造紙見之古籍記載,《后漢書·蔡倫傳》中說:“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筒;其用縑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并不便于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后世遂尊他為中國造紙術的發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