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塵暴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產生沙塵暴原因有:自然條件、物理因素、環境因素、人為因素、氣象因素。
1、自然條件
有利于產生大風或強風的天氣形勢,有利的沙、塵源分布和有利的空氣不穩定條件是沙塵暴或強沙塵暴形成的主要原因。強風是沙塵暴產生的動力,沙、塵源是沙塵暴物質基礎,不穩定的熱力條件是利于風力加大、強對流發展,從而夾帶更多的沙塵,并卷揚得更高。
除此之外,前期干旱少雨,天氣變暖,氣溫回升,是沙塵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氣背景;地面冷鋒前對流單體發展成云團或颮線是有利于沙塵暴發展并加強的中小尺度系統;有利于風速加大的地形條件即狹管作用,是沙塵暴形成的有利條件之一。
2、物理因素
在極有利的大尺度環境、高空干冷急流和強垂直風速、風向切變及熱力不穩定層結條件下,引起鋒區附近中小尺度系統生成、發展,加劇了鋒區前后的氣壓、溫度梯度,形成了鋒區前后的巨大壓溫梯度。
在動量下傳和梯度偏差風的共同作用下,使近地層風速陡升,掀起地表沙塵,形成沙塵暴或強沙塵暴天氣。
3、環境因素
土壤風蝕是沙塵暴發生發展的首要環節。風是土壤最直接的動力,其中氣流性質、風速大小、土壤風蝕過程中風力作用的相關條件等是最重要的因素。
另外土壤含水量也是影響土壤風蝕的重要原因之一。
4、人為因素
沙塵暴發生不僅是特定自然環境條件下的產物,而且與人類活動有對應關系。人為過度放牧、濫伐森林植被,工礦交通建設尤其是人為過度墾荒破壞地面植被,擾動地面結構,形成大面積沙漠化土地,直接加速了沙塵暴的形成和發育。
5、氣象因素
沙塵暴的形成是以東亞特殊的大氣環流為背景,并與冬季風緊密聯系在一起,發生主要與冬半年西伯利亞與蒙古高壓驅動下的冷鋒過境有關,屬冷鋒型沙塵暴。
沙塵暴有哪些危害?
沙塵暴的危害有很多:(1)、人畜死亡、建筑物倒塌、農業減
產。沙塵暴對人畜和建筑物的危害絕不亞于臺風和龍卷風。1993年5月5日,我國西北4省,曾發生一次特大沙塵暴,死亡85人,失蹤31人,直接損失高達5.4億元。1999年8月14日清晨開始,甘肅河西走廊的敦煌等地區發生中等強度的沙塵暴,瞬間風速達每秒14米,能見度在200至300米之間,飛沙走石,形如黃昏,(目前人員傷亡尚在統計之中)。近5年來,我國西北地區累計遭受到的沙塵暴襲擊有20多次,造成經濟損失12億多元,死亡失蹤人數超過200人。
(2)、大氣污染、表土流失。沙塵暴降塵中至少有38種化學元素,它的發生大大增加了大氣固態污染物的濃度,給起源地、周邊地區以及下風向地區的大氣環境、土壤、農業生產等造成了長期的、潛在的危害。特別是農作物賴以生存的微薄的表土被刮走后,貧瘠的土地將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產量。
4、沙塵暴的預防:
防治沙塵暴最主要的方法是增加地表植被覆蓋。具體為植樹種草,固結泥沙。建國以來我國已建成的連結東北、華北和西北的三北防護林,以及在沙漠邊緣植樹種草等工程,對防治沙塵暴的發生起了重要作用。據地處陜西省北部的榆林市統計,多年植樹種草的結果,使沙塵暴從50年代的每年66天減少到現在的每年5t
沙塵暴的危害
沙塵暴的危害一是大風,二是沙塵。其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風蝕土壤,破壞植被,掩埋農田。
2.污染空氣國家環保總局的監測網顯示,3月20日強沙塵暴當天,北京每平方米的落塵量達到了20克,總懸浮顆粒物達到了每立方米11000微克,超過了國家標準的十幾倍,超過正常值的100倍。
3.影響交通沙塵暴對交通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一是降低能見度影響行車和飛機起降,如韓國3月22日有7個機場被迫關閉,3月21日約有70個航班被迫取消。二是沙塵掩埋路基,阻礙交通。據《華商報》報道,由于沙塵暴掩埋了部分鐵路,造成烏魯木齊開往西安的列車中途遇阻。
4.影響精密儀器使用和生產。
5.危害人體健康沙塵暴引起的健康損害是多方面的,皮膚、眼、鼻和肺是最先接觸沙塵的部位,受害最重。皮膚、眼、鼻、喉等直接接觸部位的損害主要是刺激癥狀和過敏反應,而肺部表現則更為嚴重和廣泛。7年前美國健康學家首先提出,細微污染顆粒與肺病和心臟病死亡之間存在關系。澳大利亞《時代報》稱由于土壤被風蝕而引起的沙塵暴是導致該國200萬人哮喘的元兇。
6.引起天氣和氣候變化此次沙塵暴影響的范圍不僅涉及到我國13個省份,而且影響到了韓國和日本;1998年9月起源于哈薩克斯坦的一次沙塵暴,經過我國北部廣大地區,并將大量沙塵通過高空輸送到北美洲;2001年4月起源于蒙古的強沙塵暴掠過了太平洋和美國大陸,最終消散在大西洋上空。如此大范圍的沙塵,在高空形成懸浮顆粒,足以影響天氣和氣候。因為懸浮顆粒能夠反射太陽輻射從而降低大氣溫度。隨著懸浮顆粒大幅度削弱太陽輻射(約10%)地球水循環的速度可能會變慢,降水量減少;懸浮顆粒還可抑制云的形成,使云的降水率降低,減少地球的水資源。可見,沙塵可能會使干旱加劇。
關鍵詞: 沙塵暴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沙塵暴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