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介紹
章太炎在在浙江杭州府余杭縣,一個沒落書香門第,初名學乘。后來改名叫炳麟。受祖父母民族主義的影響,他也通過閱讀《東華錄》、《揚州十日記》等書籍,不滿滿清的異族統治,終其一生確立了華夷觀念。
后來,他又結合《春秋》中的夷狄觀和西方現代民族主義,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族主義概念。由于強烈的反清意識,改名為絳(慕顧絳,即顧炎武),人常稱其為“太炎先生”
章太炎怎么開始的革命生涯?
1891年(光緒十七年),章太炎赴府求學,師從俞樾、譚獻等人,重視經、子、史研究,初步確立了對“今古文”的認識起初,章太炎走出書齋,投身于社會政治斗爭,受到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改革思想的影響。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被迫簽訂《馬關條約》,這一種賣國屈辱感,激起了中國各界人士的憤慨。在京參加科舉的舉人康有為,發起了一場有1300多人參加的“公車上書”,要求光緒皇帝改革政治制度以加強自己。1896年,梁啟超等人在上海,創立《時務報》,倡導改革求存。1897年初,章太炎接受梁的邀請,寫下了《時務報》的記述,在報紙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闡述了自己的政治觀點,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1903年,他因發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和為鄒容《革命軍》作序而被捕入獄,章太炎激進的行為激怒了腐朽的清廷。1904年,他與蔡元培等人合作發起光復會,一個著名的革命團體。1906年出獄后,孫中山把他接到了日本。1917年,由孫山改組而來的國民黨在舉辦了一次以講學為主的中國學研討會。
早年接受現代西方機械唯物主義和生物進化論,在《訄書》一書中闡述了西方哲學、社會學和自然科學的新思想和新內容,認為“精氣為物”“其智慮非氣”否認天命的說法。他的思想受到佛教理性主義和西方現代主觀唯心主義的影響。隨著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失敗,這種思想逐漸衰落。
章太炎老師首先是一位革命者,其次是一位偉大的學者。他張揚國粹,卻又堅決而猛烈地反抗權威和一切約束。他確實是一個道德家,強調道德的力量,但反對社會對個人的壓制,主張人格的絕對自由。
他在文學、歷史和語言學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