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霾是什么?
也稱灰霾(煙霾),是指大量煙、塵等微粒懸浮而形成的渾濁現象。霾的核心物質是空氣中懸浮的污染物顆粒,氣象學上稱為氣溶膠顆粒。
灰霾又稱大氣棕色云,在中國氣象局的《地面氣象觀測規范》中,灰霾天氣被這樣定義:“大量極細微的干塵粒等均勻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見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氣普遍有混濁現象,使遠處光亮物微帶黃、紅色,使黑暗物微帶藍色。”
輕微霾:空氣相對濕度小于等于80%,能見度大于等于5公里且小于10公里;
輕度霾:空氣相對濕度小于等于80%,能見度大于等于3公里且小于5公里;
中度霾:空氣相對濕度小于等于80%,能見度大于等于2公里且小于3公里;
重度霾:空氣相對濕度小于等于80%,且能見度小于2公里。
現代的霾,其發生一般伴隨著溫度的逆溫層,氣壓梯度小(沒什么風),污染物在靜穩天氣條件下持續積聚、肆虐。
古代的霾和現代的霾有有什么區別?
(1)霾最早的語義,應該是籠統代表指混沌、晦暗,屬于視程障礙類。與霧之間的差異,可能大體上是這樣區分的:霾是土之氣,霧是水之氣。
(2)霾在古時候,語義逐步明確,代表大風卷積塵土(可能也包括煙),降落(雨土,土像雨一樣飄落)或者漂浮(土霧,土像霧一樣飄浮)。霾的出現,與大風高度相關,更像是現代的揚沙或者浮塵(以及沙塵暴)。史料中盡管也有雨與霾、霧與霾相伴的少量個例記載,但感覺并不是主流或共識性的理解。
(3)霾在古時候,并非常規的或者高危害性的天氣現象,從古人觀測記錄和預測傾向上看,它至少不是廣泛區域內頻繁、大規模爆發的天氣現象。
(4)在最近數十年的氣象觀測中,霾日與霧日之比由1:3逐步演變為1:1,是不是基本可以說明霾已進入盛行期?
(5)現在經常把霧與霾并列,統稱霧霾天氣,但霧與霾終究是兩種現象,只不過它們經常在一個區域內交替或混雜,形成一道豐盛的“套餐”。
關鍵詞: 古代的霾 現代的霾 古代的霾和現代的霾區別 古代的霾和現代的霾一樣嗎